1 会计 行业需要学什么 会计行业需要学什么?所谓会计,就是把企业有用的各种经济业务统一成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程序来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 [图片0] 一、会计学专业基础课 《
会计行业需要学什么?所谓会计,就是把企业有用的各种经济业务统一成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程序来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
[图片0]
一、会计学专业基础课
《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语文》、《程序设计》、《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运筹学》、《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会计软件应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税法》、《经济法》、《西方经济学》。
二、专业课
《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国际会计》、《财务报表分析》。
三、专业选修课
《会计制度设计》、《文献检索》、《专业外语》、《人力资源会计》、《社会会计》、《保险学》、《税务会计》、《会计专题研究》、《会计与审计案例》、《会计职业道德》、《管理控制系统》、《行业比较会计》、《ZF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会计与审计法律专题》、《会计史》、《银行会计》、《管理咨询》、《会计与审计实务》、《ERP原理及应用》、《应用统计软件》、《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
2工业企业工资的结算
工资是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及补贴。通过“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进行核算,应付工资是为企业计算及发放工资而设置的会计账户,集中反映企业应付职工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经常性奖金、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企业应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组成内容,正确核算工资,区别工资性支出和非工资性支出。凡属于工资总额内的工资性支出,不得漏计;凡不属于工资总额内的非工资性支出(如洗理费、交通费、医疗费、保育补助费、困难补助等),不得计入。
一、工资的结算
工资结算的内容包括应付工资的计算、代扣款项的计算、实发工资的计算和工资的发放。
(一)工资结算的原始记录.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付给职工的工资应依据有关原始记录进行计算,计算工资的原始记录主要指考勤记录和产量记录。
(二)应付工资的计算
应付工资的计算是工资结算工作的核心,工业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组成项目计算对每个职工的应付工资额。
1.计时工资的计算
计时工资是按考勤记录登记的职工出勤、缺勤天数和每人的工资标准进行计算的。一般有月薪制和日薪制两种方式。在月薪制下,不论各月日历天数多少,只要职工出满勤,即可得到相同的标准工资,若遇有缺勤,缺勤工资应从标准工资中扣除。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计时工资=标准工资-缺勤应扣工资
缺勤应扣工资=事假和旷工天数×日工资率+病假天数×日工资率×扣款百分比
日工资率是职工每日应得平均工资,一般有两种计算方法:
按全年平均每月日历天数30天计算:日工资率=标准工资/30
依照这种方法,厂休日、法定节假日照付工资,如缺勤时间跨越厂休日、法定节假日,视为缺勤,照扣工资。
按全年平均每月法定工作天数天计算:日工资率:标准工资/
依照这种方法,厂休日、法定节假日不付工资,如缺勤时间跨越厂休日、法定节假日,不扣工资。
[图片1]
2.计件工资的计算
计件工资是按产量记录和计件单价进行计算的。产量包括合格品的数量和料废品数量,料废品是因加工材料的缺陷而导致的废品。
计件工资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付计件工资=(合格品数量+料废品数量)×计件单价
计件工资按计件对象不同分为个人计件工资和集体计件工资,集体计件工资以班组为计件对象,按上述方法计算出的计件工资为小组集体应得工资总额,集体计件工资还应在小组组员之间分配,计算出个人应得工资。
3.加班加点工资、经常性奖金、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及特殊情况下工资的计算
加班加点工资应按加班时间、工资率及有关规定计算;奖金按企业的奖励条件和奖励标准计算;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应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计算。
3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
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是工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生产工业产品,生产过程是工业企业经营过程的中心环节。工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即工业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是指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供应、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统一。
企业为了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财产。这些财产的货币表现就是企业的资金。企业从一定来源渠道取得的资金,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随着供、产、销过程的不断进行,经常改变其形态。概括来说就是: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通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成品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各种不同的形态,然后又回到货币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这一运动过程叫作资金循环。由于再生产不断进行所引起的连续不断的资金循环,叫作资金的周转。企业资金的周转,是企业供、产、销过程,或者说是企业再生产过程的综合货币反映。企业资金完成一次循环取得的销售收入,扣除销售税金和成本后是企业创造的利润,它要在国家和企业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的资金,由于某些原因,也会退出企业的经营过程,不再参加企业的资金周转。
工业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归纳起来就是:
(1)由于资金的取得、运用和退出企业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
(2)在经营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成本的形成的情况。
(3)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税金的交纳以及利润的形成与利润的分配。
4施工企业如何责任成本管理
一、项目经理是抓好成本管理的关键。
项目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与项目经理管理成本的水平、自身素质以及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各项目经理必须重视、懂得成本管理,并且在成本管理中要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组织作用;二是协调作用;三是督促检查作用。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了以上三个作用,项目的责任成本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编制内部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的龙头。
内部责任预算是成本的最高限额,也是考核项目盈亏的主要依据。因此各项目必须按照企业下达的责任成本计划为依据,进行总量控制,编制各项目的内部预算。内部预算的编制方法是依据施组方案将直接经费正算,现场经费倒算。所谓正算就是用工、料、机的劳动消耗乘以工、料、机的实际单价;所谓倒算就是现场经费依据中标价来确定。
内部预算的编制要切合实际,科学合理。指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定在蹦一蹦就摸得着的标准上最为合适。
在编制内部预算时绝不能用投标价代替内部预算单价,这是因为投标价与内部预算价有很大区别,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采用定额不同。投标价采用预算定额,而内部预算采用的是劳动定额。二是工作量确定的依据不同。投标价采用的是施工调查时预估的工程量,而内部预算是按施工图确定的实际工程量。三是采用的单价不同。投标价采用的单价是市场调查价,而内部预算采用的是现场的实际价。由于内部预算与投标报价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不把内部预算与投标报价等同视之,要把内部预算与投标报价和实际成本进行对比,通过与投标报价对比,可总结投标报价与内部预算的背离程度,以便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同类工程投标总结经验,也为标前否决制定依据。通过与实际成本的对比,可反映出编制的内部预算是否科学、合理,并能客观反映实际成本节超情况。由此可见内部预算对加强成本管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规模效益工资是控制责任成本的重要手段。
实施规模效益工资,基础是产值,成本是关键,效益是目标,分配的额度必须建立在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实施规模效益工资:一要坚持总量控制的原则。编制内部责任预算,使责任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之内,以达到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目的;二要实行成本否决、按效益分配的原则。必须对工程项目责任成本和内部分解指标进行控制和考核,凡完不成责任成本指标的,视其情况否决其全部或部分工资,坚决实行以项目效益决定工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