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终于明白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思维课
首页 » 资讯 » 物流运输 > 终于明白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思维课

终于明白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思维课

  发布时间 : 2023-01-31 21:43:06 12
内容提要
1如何上好 小学 数学思维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思维课?人们很早就发现学习数学可以训练逻辑思维,正如体育可以锻炼身体一样。因此,人们常称数学是能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
1如何上好 小学 数学思维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思维课?人们很早就发现学习数学可以训练逻辑思维,正如体育可以锻炼身体一样。因此,人们常称数学是能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上好小学数学思维课的技巧。

1.思维的敏捷性。这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也就是说能够比较迅速地做出反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运算(口头的、书面的)既要向他们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开展速算比赛,又要教给学生提高速度的要领,养成他们快速运算的习惯。

2.思维的灵活性。这是指思维的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随机应变。在说学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这些都有助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要防止学生机械地模仿,死搬硬套,墨守成规。

3.思维的深刻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有关的各种内容做到融会贯通,不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对思维深刻性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教师应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整理已经学过的内容,使其系统化、深刻化。

[图片0]

4.思维的逻辑性。小学数学课是对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初步训练。在教学中,老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应是正确的,所作的判断应是明确的,解题的过程应是条理清楚、有根据、富有说服力的,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5.思维的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和各种独创之见、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2如何在数学课巧用启发思维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三(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图片1]

随机应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3数学课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巧用变化,发展思维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变,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可以拾阶而上的脚手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教师出示一个装有一个红球一个黄球的口袋,然后再在口袋中放入一个黄球,问: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又将刚刚放入的黄球变为绿球,问: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教学,其数学问题的演变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以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学生对数学问题演变、分析、解决的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这样不仅沟通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同时在变化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对红球可能性的大小与总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

穷追不舍,发展学生思维

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原,往往会根据师生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采用“追问”的形式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教师在原有的口袋中放入一黄球,后又将黄球改为绿球,教师问:为什么红球的可能性都是三分之一?之后,又放入一个黄球,得出红球的可能性后,教师又问:红球都是一个,为什么可能性却不同?这样的两次追问,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球的可能性与球的总数有关,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作用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其核心在于激疑而诱思。问题情境要能体现通俗性、切实性、适度性,情境创设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通过讲解把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就会因为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交流而形成思维上的依赖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出紧扣内容的一连串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始终沉浸在问题情境中,在知与不知的探索中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兴奋、探索求新的最佳状态,等到问题解决时,新知识也得到了掌握。

注重逆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逐步使学生接受逆向思维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计算:(2+1)(22+1)(24+1)(28+1)…(22014+1)

解题分析:此题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很复杂,若能观察到题目的特点,采用逆向思维,把1看作2-1,则能很快计算出结果。

解:原式=(2-1)(2+1)(22+1)(24+1)(28+1)…(22014+1)=(22-1)(24+1)(28+1)…(22014+1)=22028-1

正是利用了逆向思维,巧妙构造使正向思维难以解决的问题简单化,起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推理论证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