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由逻辑思维能力本身的重要和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由逻辑思维能力本身的重要和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课前预习:学会思考,理清基础脉络
如果说兴趣是学习之父,那么,思考就是学习之母。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督促学生认真、积极完成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基本任务是理清基本的概念,对课本涉及的数学问题有一个基本了解,但是,要培养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就此而止步。顾名思义,逻辑思维能力本身蕴含的一个关键词是“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审视书本,思考相关命题,才有可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摆脱走马观花式阅读的干扰,进而在层层推理中感受到数学思维的魅力,提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思索,实际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推理能力的重要一步。比如,学习《函数》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先布置几个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函数,函数的定义包含哪几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判断是否为函数的标准,也是函数的基本特点),函数有哪些种类等。让学生带着这些基本的问题去阅读书本,寻求答案,将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前预习看似与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没有直接的关联,事实并非如此,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也是课堂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可以为学生掌握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图片0]
课堂教学:疏通知识逻辑,深化理解知识链
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疏通知识,理清主要的知识脉络,但这只是高中数学教学最为基础的要求,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深入理解知识点的核心、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网路。比如,在讲解《数列》这一章时,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得出就是解决数列问题的两种基本的思路,教师在讲解时要着重让学生掌握求证的过程,总结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在哪些情况下适用。
高中数学的研习,千万要摆脱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有人会质疑说,要解答高中数学问题,记住一些概念、公式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怀疑记忆的方式有助于我们迅速解答相关数学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学生解答问题的依赖。正如学生在遇到等差数列求和忘记了求和公式,如果我们早就用逻辑思维掌握了求和公式导出的来龙去脉,重新推导,求和公式也就出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平时并没有花大量时间去背公式、记概念,也能考取相对高分的原因。此外,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引领学生以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深化理解。
2数学思维训练一
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在高中数学中发挥着枢纽性的作用。函数的思想,其本质是利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将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函数形式呈现,借助函数的图像来解决问题。函数思想还体现在对函数概念的本质认识和对性质的掌握,并且善于利用函数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方程的思想,其本质是运用方程的观点来分析、研究问题中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以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方程或方程组的性质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其中体现了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知识特点,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侧重培养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让他们能牢牢掌握各种函数的性质、函数图像,能够借助它们进行求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善于运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呈现数学问题中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准确、合理的方程或函数来表达,借助方程或函数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图片1]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它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利用图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理解课本中抽象性的数学语言或数学表达式,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即以图形作为手段,以数为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数的精确性、数学表达式的规范性和严密性来揭示图像的某些属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性思维,三维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发散性、深刻性的训练(即以数作为手段,图形作为目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应重点掌握、理解课本中的概念、运算所代表的几何意义及曲线的代数特征,会从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习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掌握参数的运用方法,并结合实际能够恰当设参、合理用参、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积极有效地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探究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中来,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数学思维训练二
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内容丰富,不能一味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老师需要针对课程内容的特点,针对性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在课堂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内容,例如,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关于“集合”的章节,集合的基本关系和含义、表示方法等都是比较简单的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自己预习,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讲课,促进课堂交流,发挥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中关于“向量”的内容,涵盖位移、速度和平面向量坐标的知识,老师可以进行学科间的引导和练习,比如物理中关于平移、位移,速度、速率的知识都可以进行相互引申。在教学手法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平移、速度等概念通过课件表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形象生动,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高中数学学习是关键的一个阶段,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辅助设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只有培养学生独立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压力都比较大.为了准备高考,学生夜以继日地学习,会造成大脑疲惫,接受理解能力有所下降,这时教师应该降低教学进度,调解学生的状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并让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的解题方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思路,使他们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是向学生灌输僵硬的解题步骤,没有为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数学思维训练三
重兴趣,讲探究
数学思维是逻辑思维为主,这恰恰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差异。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往往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集中在成就感的方面。即马斯洛动机学说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数学思维的本身,常常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小学阶段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说过:数学是美丽的。如何让小学生发现数学思维的美丽?小学数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也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比如应用题。应用题本来就是生活化数学的一个极好的类型题。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应用题抵触的原因,就是应用题不够“应用”,离生活太远。比如,二年级应用题:小明拿100元到商店,买一个球拍45元,一份糖果26元,还剩多少元?且不说小明的名字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很少能够拿100元自己去买东西。而且买的东西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也不适合,这样的应用题,其实完全和生活脱钩,是无法沟通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所以,尝试将数学问题真正生活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在探究享受学习的快乐,才是负责任的有效发展逻辑思维的方法。
课后复习:查缺补漏,开阔逻辑视野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查缺补漏以及开阔逻辑视野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布置适量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这些形式看似仅巩固了知识点,实际是逻辑思维又一次训练的机会。此外,我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的启示之一,是高中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践是密切相关的。
事实如此,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许多现实问题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以准确的解答。因此,高中数学老师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尝试着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这既是学以致用的要求,也是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与实践非常关键的一环。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要经历由学习到生活,再从生活反思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