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方法?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下面朴新小编给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方法?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培养学习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一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图片0]
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
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有效生成的持续动力是教师的教学反思
如何让课堂上的生成放出“光彩”。笔者认为当然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但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磨炼。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上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教师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本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许许多多的波折甚至失败。
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经常反思一下,有助于我们探询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我们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能力。教师只有经常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就一定能在自身的成长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健康地成长起来。因此,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有效生成的持续动力。
[图片1]
有效生成也须不拘预设
最近我在教学“近似数”这一内容时,是这样开头的:“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有一个学生介绍说:“我们国家的人口大约是13亿。”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来补充他的发言。昨天晚上我姑姑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姐妹,所以我们国家的人口应该是13亿零2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这位学生的回答在我的备课中确实没有预设到,我先是一愣,但我随即机智地问道:“你们笑什么呀?”
生1:他的两个妹妹出生了,说不定昨晚还有两位老人去世了呢!不能这样计算人口!”
生2:“每秒钟都有人出生和死亡,如果国家这样统计那不是太麻烦了!”
生3:“13亿只是一个大概的数,而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生活中,有时并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得到一个很准确的数,就像中国的人口13亿一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4:“比如,一个人头发的根数就不可能很准确。”
生5:“我们祖国的领土有960万平方千米,这也是一个大概的数。”……
见时机成熟,我机智地引入课题:“这些数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近似数。”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先不评价学生的说法,巧妙地将问题“回踢”给学生,由学生中持正反意见的两派进行辩论分析,这样既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又给自己的思考赢得了时间,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接着肯定和表扬学生: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只有以老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更加美丽!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巧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通过对课堂教学现状的信息采集、教学案例的分析、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等,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时机及有效性等。
2.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3.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一)”,我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
然后,我提问:“飞飞会想些什么呢?”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我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我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