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生思维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生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的根本,就是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发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教学生思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的根本,就是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发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为生活服务。数学的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注重这一点,为学生创造多种学习环境,开展第二课堂。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做法大大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此外教师在学生的课外作业设计上,应精心设计,力求创设学生可自主发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独自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们可以调查自家或者小区住户每月的用电情况,让学生观察超市的运作,并模拟买卖货品的情况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图片0]
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普遍的存在知识单一,生活体验较小的问题。学生们的脑海中主要是形象思维,他们的抽象思维较少,同时也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帮助。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学到知识。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收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的相关图形,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诸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植物的叶子和蝴蝶、蜻蜓等动物标本等。展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美,让学生说出美在何处。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教师的点拨,学生们就能发现对称图形的美,还能发现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两边相等这样的特点。课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网上查寻其他对称图形,这样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去探寻对称图形,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2数学思维训练一
教师在讲课中应该多多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极其活跃,他们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问题,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喜欢用一些天马星空的方式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代学生的这一自身特点,在上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他们收集一些和第二天上课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在生活中留意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而在课堂中,教师要试着让学生讲课,让学生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对所讲的知识点进行阐述,这样,不仅能提高这位主讲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因为是通过同龄人的讲解所了解到的知识,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质疑,让学生试着去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气氛也不是那么紧张,那么沉闷,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片1]
教师应该多多应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现在的教室,一般都配备了多媒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些技术,在备课的时候多多插入一些教学视频,尽量避免那些生硬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制作PPT,将所讲的知识用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多参与到自己的讲课中,比如,让学生给学生讲课、讲题之类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了解,还能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种死气沉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也有自己的魅力之处。之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前,他都会给学生出几道题,让学生每天练习运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学。
3数学思维训练二
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多方向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与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相背,它承认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事物。发散性思维仿佛具有众多条的“触角”,不拘泥于一个方向、一个框架而向四面八方延伸,可使学生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思维之网,而这张网可以迅速、灵活地“织”出多种多样的意识产品。
在教学上,平时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培养。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学得深,才能学得好。我的建议是在平时做基础题之余,找一些方法新颖构思巧妙的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有利于开阔眼界,但这样的题不宜过多,毕竟有些题很偏,方法不常用,也许只是适用于这一道题,并不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入。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
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是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发散思维的特征之一是思维的流畅性,它指的是心智活动畅通少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示较多的概念。这是发散思维的指标。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范围越大越好。为学生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并提供可供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则是训练学生思维流畅性的首要条件。
教师引入新课,一般都是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如果教师给学生填注知识,重视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那么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这样,学生的思维将是定向的、固定的,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肯定不高。因此这时教师不应该给学生的思维定向,而要采用恰当的引入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训练三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多元化地思考,在探索与求异中发现和创新。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演变进行变式训练,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一题多解式,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一题多解的例子很多,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2.一题多变式,伽利略曾经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题和练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如果能够不断总结、积累,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