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发现数学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的思维
首页 » 资讯 » 编程开发 » java > 总算发现数学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的思维

总算发现数学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的思维

  发布时间 : 2023-01-31 21:40:34 15
内容提要
1数学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提前读懂学生,谈了读懂学生的方法,以增强课堂活力,也有助于教师读懂自己。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课的技巧。
1数学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师如何读懂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上好课必须提前读懂学生,谈了读懂学生的方法,以增强课堂活力,也有助于教师读懂自己。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课的技巧。

从学生理解能力读懂学生

由于年龄特征不同、思维发展不同、知识起点不同等使得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对习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理解能力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既要培养尖子生,又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一要拉:课下加强个别辅导,开“小灶”,给予特殊帮助;二要压:布置相应的预习、复习内容,课堂上应掌握学习内容,完成适量的作业;三要查:每天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效果、课后复习巩固进行检查督导;四要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把他捧起来,及时表扬,树立自信心。

[图片0]

从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读懂学生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方法、技能等参差不齐。他们所在课堂中的表现也不同。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师生间的谈话、教师提问时学生的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学生读教材、做作业时的表现;学生作业过程的表现等。

课前课后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摸清他们的思想动向、生活规律和兴趣爱好,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合理调控教学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适合学生的学习口味。

2如何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

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多数老师说:“现在学生难管难教.”可作为我们教师自身是比学生有一定高度的,为什么不寻找一种更能适合当代中学生口味的方法呢?有人说:“现在学生都变了,变得没理想、没抱负了。”可我们为何不反思自身呢?是否我们落后了?老的教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了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形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成为学生创新的阻碍。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转变这种态度。要让学生“动”起来,去主动寻求、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新课标七年级教材中在探索日历规律时,先展示给学生熟悉的日历卡,提出问题“卡中的正方形框中的9个数字之和与中间一个数字的关系是什么?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同学们能发现方框中9个数字间的关系吗?可以用代数式表示吗?”学生可以观察——实验——探索——找规律——验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改变以前以教为主的局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的状况。

[图片1]

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式,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很快形成技能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具有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3如何在数学课巧用启发思维

巧用变化,发展思维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变,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可以拾阶而上的脚手架,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教师出示一个装有一个红球一个黄球的口袋,然后再在口袋中放入一个黄球,问: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学生口答后教师又将刚刚放入的黄球变为绿球,问:此时,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这样的教学,其数学问题的演变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它以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学生对数学问题演变、分析、解决的过程中,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这样不仅沟通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同时在变化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对红球可能性的大小与总数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

随机应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4数学课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三(1)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穷追不舍,发展学生思维

在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原,往往会根据师生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采用“追问”的形式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中,教师在原有的口袋中放入一黄球,后又将黄球改为绿球,教师问:为什么红球的可能性都是三分之一?之后,又放入一个黄球,得出红球的可能性后,教师又问:红球都是一个,为什么可能性却不同?这样的两次追问,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球的可能性与球的总数有关,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