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理 会计 的定义 管理会计的定义--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2008年定义:管理会计是一门专业学科,在制定和执行组织战略中发挥综合作
管理会计的定义--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2008年定义:管理会计是一门专业学科,在制定和执行组织战略中发挥综合作用。
[图片0]
管理会计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纪大战后在美国许多企业中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为了配合科学管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的会计”这个词汇,并主张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加强内部管理上,但当时没有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广泛实行职能管理与行为科学管理,借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扩大企业利润。与此相适应,“责任会计”与“成本一业务量一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应运而生,并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于是,传统会计被称为“财务会计”。
2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在西方,所谓执行性的管理会计,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历史背景:从本世纪初到本世纪50年代,中间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个时期内,资本主义世界总的说来社会物资缺乏,供不应求,企业的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不愁没有销路,是以卖方市场居主导地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企业对客观外界经济环境的分析、研究并不十分重要。因而企业与外界关系的有关问题在执行性管理会计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
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泰罗科学管理学说的核心,是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要求企业把生产经营中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和浪费尽可能缩减到最低限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在管理上要求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当时在会计上主要是通过科学地制定“标准成本”,严格地进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 来体现,这是会计为配合泰罗制的广泛实施,在计算和监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经营方针、基本决策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
执行性管理会计在中国:在我国,执行性管理会计这个阶段始于新中国的建立,终于本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新中国建立之初以至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期,产品的生产都是供不应求;而在管理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权力高度集中化的管理,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领域,是一种典型的执行性管理,不需要企业研究市场的需求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在企业内部,以前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我国实际,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为提高企业生产和工作效率服务,如编制全面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和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建立流动资金归口分级管理制;推行以班组核算为基础的厂内经济核算;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等等;虽然当时还没有使用“管理会计”这个名称,它们都可看作是我们自己原有的管理会计,总的说来,也是实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比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内容更加全面、丰富,方法上也更加多样化。它构成我国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历程中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3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动向
(一)信息经济学的引进与应用
1.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它同信息经济学具有天然“血缘”联系。
2.信息经济学特别是其中关于信息经济性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研究。
3.管理会计的研究在相应范围内实际上也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编辑]
(二)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
1.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会计的行为方面
在行为科学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依然包括“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
在决策会计方面,适应决策目标从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和决策方法从最优化准则向满意性准则的转变,决策会计则必须协助企业在总体上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决策,达到切实可行的满意解,并协助做好各层次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
在执行会计方面,在决策的执行上,认真分析多种激励因素的“相对作用度”的大小,找出“激励─贡献”之间的最佳关系,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在业绩的计量、评价和监控要采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从而在“目标一致”的原则下,使局部与整体相互协调,充分调动企业整体的积极性。
2.行为科学在预算、成本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1)预算
预算的重要性。
从行为科学的观点来看,作为现代管理会计中“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中介的预算,其重要性集中表现七个方面:
a.预算是企业有关成员在企业未来经营目标上所达成的共识
b.预算是企业成员行动的路线图
预算是企业成员行动的路线图,既反映了高层经理对企业经济资源分配的重点,又表明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以至各个成员怎样工作才能达成企业的总体目标。
c.预算是企业内部沟通工具
预算是企业内部沟通工具,将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以至各个成员和高层经理连接为一体。从高层经理到基层经理的预算信息包括业绩考核指标或标准,从基层经理的预算信息包括业绩实际达成水平以及与标准的比较分析,而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之间的预算信息又可用于协调和引导企业的整体活动等等。
d.预算是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
预算用定量的形式说明业绩标准,因而可以用来同实际达到的业绩水平比较。这是对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以至各个成员进行业绩评价的基础。
e.预算是企业的控制工具
预算是控制工具,使高层经理能够据以洞察企业经营的强点和弱点,进而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
f.预算对企业成员具有影响和激励作用
g.预算还可以导致“功能紊乱”。
4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性投资决策
(一)价值链分析方法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投资活动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链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体现, 进行投资决策前,有必要对企业的内部流程、市场定位以及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这也是战略投资决策区别于传统投资决策的特点。按照价值链分析的过程,识别价值活动,分析每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企业首先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寻找市场定位,捕捉纵向整合信息,判断是否有进行并购或外包的必要;其次,进行横向价值链分析,识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及成本动因,比较竞争优势和限制性资源的存在,使投资决策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最后,进行内部价值链分析,综合内外部现状进行战略性投资决策。
[图片1]
(二)实物期权法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运用价值链分析获得的利润分布、资源配置以及成本控制方面的信息,结合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及实际经营情况,对决策项目的收益性及经济性进行分析。在战略性投资决策分析中,折现自由现金流量法及实物期权法考虑了投资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与战略管理目标最贴合,最能体现出战略管理会计决策的核心价值。使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关键,在于确定预期企业未来存续期各年度的自由现金流量以及合理的公允的折现率,但是,由于投资项目存在着许多事前无法进行预测和估计的不确定性因素,自由现金流量法有时难以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实物期权法弥补了自由现金流量法的不足,在投资中将实物期权和企业的整体战略管理决策相结合,并且根据环境和项目本身的变化来灵活地改变管理策略。在评估投资项目时,当不确定性达到导致现金流量折现法不能发挥作用时可以考虑采纳实物期权法,并随时对项目进行调整。然而,实物期权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范围的应用也属于初探阶段,关于在战略管理会计投资决策体系中的应用形式及模型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