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知道数学课堂拓展方法
首页 » 资讯 » 电器照明 > 总算知道数学课堂拓展方法

总算知道数学课堂拓展方法

  发布时间 : 2023-01-31 22:59:22 10
内容提要
1数学课堂拓展方法 有一些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学生热衷于活动而不思考,习惯于接受而不质疑。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拓展方法。
1数学课堂拓展方法

有一些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学生热衷于活动而不思考,习惯于接受而不质疑。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课堂拓展方法。

提供思考环境,开拓思维空间

数学课堂上,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经历静心思考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解开学习中的疑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38×22”是看作“40×20”进行估算的。讲完例题后,我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疑问?”一名学生立即提出:“38看作40后,40×22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我当即对这个学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大家来回答。可是,没有人举手,大家对这个问题不知怎么回答,都在静静地思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有点难,想一想,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片刻沉默之后,终于有人发言了:“38看作40后,积就增加了。如果把22看作20,积又会减小一点。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方便了。”又有学生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计算结果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需要很精确。”最后,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得出了结论:估算要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都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讲解教学重点,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正是促进学生思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图片0]

鼓励质疑求异,拓展思维深度

教学中,我把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使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把“问号”变为“句号”,又从“句号”中产生新的“问号”。长期坚持下来,课堂上经常异彩纷呈。

例如,在教学完平行线的画法后,就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画平行线其实用一把直尺就够了,用直尺的一组对边一定能画出一组平行线。此话一出,班内立即炸开了锅,经过一阵争辩,最后有一个学生指出,这样好是好,但画出的平行线不能是任意的,还是应该两把尺配合画。提出问题的学生脸上露出了不服气的表情,还对着旁边的学生嘀咕:用两把尺这么麻烦,肯定要用一把尺。我笑了笑说:“既然这位同学态度这么坚决,他一心一意想为大家解决两把尺作图的麻烦,多好的愿望啊!我们为什么不一起研究研究,说不定还真能实现这个愿望呢!”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还真找到了方法:在已确定的直线同一侧,画两条相等并垂直于该直线的垂线段,即找到在直线同侧、到直线距离相等的两点,再通过两点就可以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此时学生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尤其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笑得更灿烂。

2课堂拓展方法一

合理把握“深与浅”——深度适“群”

既是拓展延伸,就一定有提高的要求,和基础题目比较,挑战性会更突出。因此,“深浅度”的把握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太“浅”,缺乏真正的数学味,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思考价值,如同“排排坐,分果果”,不是“跳一跳,摘果子”,失去了拓展的实际意义。太“深”,只适合于极少数的出色学生,使得拓展延伸成为出色学生的“专利”,后进生乃至成绩一般的学生,对拓展延伸望而却步。因此,“深度适群”是拓展教学有效的必要保证。“深度适群”的意义是指:“拓展延伸”需要的知识基础一定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至少可让绝大部分学生尝试解决。

在拓展延伸时,紧紧扣住长、宽、边长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的关系,设计了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建立在利用面积公式的基础上,但又略高于简单的运用公式;都需要学生“跳一跳”,但又远离偏、难、怪,就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创设了一套“思维训练操”,实实在在地让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获得了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练习1是求长方形周长的一道变式题,在解决时,要引导学生想到24米实际上并不是周长只是三边的长度,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说习题1是对生活的延伸,那么习题2就是对本节课所学的探究方法的拓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到本节课开始所用的操作探究的思路,然后经过分析知道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经过综合知道长方形的长、宽,从而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在一系列的思维转换中,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长、宽、边长的关系又有了辩证的掌握,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了基础。

[图片1]

适度把握“宽与窄”——点面适“宜”

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的过程,有教育专家说,“课堂学习不求多但求联”,就是强调知识学习联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看到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会把知识延展开,以期学生学习的面更广、知识的联通更透、解题的技巧更活。那么,这个延展的“宽阔度”该如何把握?联系太多太广,漫无边际,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联系太少太窄,原地打转,理解欠联,教学效果不尽如意。因此,适度把握知识联通的“宽”与“窄”是拓展教学有效的必要保证。

注重知识体系。在把握知识“宽窄”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晰知识体系,根据体系在拓展环节做好“量身定裁”的设计。在一些公开课上,有些教师设计的拓展练习其实是课本接下去一课时(或后几课时,甚至是后年级)的教学任务,就是把知识前移作为拓展,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学段、学年、学期、单元、学时都有其特定的教学任务,知识前移既增加教学难度也打乱教学秩序。

3课堂拓展方法二

突破症结,拓展教材呈现深度

关于假分数的认识,教材是通过观察圆形图案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引入的。以前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一直苦闷于学生难以理解假分数的意义。直到阅读了彭永老师的文章《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支点”——假分数教学新探》,我才明白:要使学生对分数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比用分数表示圆形图案中的涂色部分更可行。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正对应分数也是无限发展的。这样将静止的圆形图案变为动态变化的直线上的线段,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支点。除此之外,我还相机渗透了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与整数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假分数与带分数的转化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向更深的阶段发展,促进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联系、发展的角度分析与处理教材,注意挖掘知识间的衔接点,适度深化,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让知识自然生长。

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老师能将学生的好奇心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会产生好奇心,老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点的时候,不能单调的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应该有效设问,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吸引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课堂拓展方法三

教学生学会看。这里所说的看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看”的能力,就必须赋予学生一定的观察权,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耐心讲解是应该的,但是不要以“讲”代“看”。

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所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如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更加深刻,因此,对于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老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看”的能力,首先是要教会学生提高课堂听讲的注意力,老师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提高学生看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注重板书的艺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教学生学会听课。提高学生听课的有效性,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听,如果学生听而不闻,那么就等于没有听课。这里所说的“听”,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耳朵要能听到老师在讲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边听边想,边想边记,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既要认真听老师讲,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既能发现他人提出问题的价值,又能找出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学会“想”。教会学生“想”,首先要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老师不仅要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还要提高学生思考的动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提出问题,学生就要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即使学生不能有效作答,也应该将自己的思路说出来,找出思维障碍,以便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困难。